为落实好“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动员部署会要求,根据团省委青年学子家乡行活动安排,今年寒假期间,北京大学“力行计划”暨“北大青年瑶海行”活动在合肥市瑶海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12名学生在为期7天的瑶海行中,以产业发展为主题,走访中国网谷、长三角数字产业园等瑶海区重点企业及产业园,为瑶海区产业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周的瑶海行,让我们这些南燕学子们得以真正了解瑶海、融入瑶海并助力瑶海。我将此行感想浓缩为以下两句话:
一是新活力。传统老工业区“瑶”身一变科技宝地。这一周里,我在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展览馆等地的参观走访中,深入了解了瑶海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性企业的参访与座谈中,惊叹于瑶海区的先进转型经验与瑶海发展新动力;在文化创意、金融商贸与建筑等产业的走访中,我与团队伙伴们认真思考了瑶海区向新城区转型的思路;在与本地学校的宣讲交流中,感受到了瑶海区对人才富有远见的教育培养;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忆苦思甜,深刻体会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在社区走访交流中,认真掌握基层一线情况。
另一个是新期待。新中心再崛起,新时代再引领。此行让我看到了瑶海区雄心壮阔的未来规划,目睹了老工业产业转型的先进经验,城市更新的未来蓝图,感受到了瑶海区的发展新动力、新机遇。未来我们将有更多南燕学子来到瑶海区,为瑶海区发展助力。
时隔四年再次回到合肥市,锐意进取的创新氛围、开放多元的人才政策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我喜欢上了这座“科创之城”,我感受到厚积薄发的合肥市正在积极追赶时代的步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中国网谷”,我见识到合肥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在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体会到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碰撞的魅力;在青年创意田园学习了“文旅+农业”创意发展路径,感受到城市中独特的田园牧歌风光;在长江180艺术街区感受到老工业遗址与新城市的温度交融......这些都进一步坚定了我毕业后在合肥市就业的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安徽、发展安徽与留守安徽。
这几天线下的实践、调研和学习让原本在象牙塔的我有机会在基层一线和具体问题中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真实的国情、社情、民情,也再次印证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后,想用一首诗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瑶海之游梦方归,庐州之城愿长留;诗笔荡漾心意远,依依不舍情难舒。
七天里,通过实地走访,我深刻体会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紧密围绕“合肥东部新中心”这一战略,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商贸等第三产业。但我发现,基于工业园区改造的街区大多数以餐饮、商贸为主,雷同性较高。考虑到当下,直播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我建议,可以基于传统工业园区遗留的建筑打造集密室逃脱、直播基地等新的商业基地,差异化发展,彰显瑶海区的多元与特色。
走访中,我感受到了合肥这座城市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激情。在科学岛科研工作者的眉宇间,在京东方、蔚来工作员工的眼神中,在中国科大莘莘学子的笑颜里,无不代表着这座活力十足的城市对创新与挑战的热爱与奔赴。
七日时间虽短,但我愿常回来看看,一颗希望的种子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播撒在我的心尖。愿瑶海的明天更美好,愿我变得更加强大,有朝一日能够为瑶海、合肥的蓬勃生机,贡献一缕阳光。
本次瑶海之行于我而言是一次“深”而“远”的体验。所谓“深”,我们在七天时间内全方位地对瑶海区几大产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通过参观中国网谷,我看到了“万物智联,一网天下”的合肥瑶海,明显体会到合肥市瑶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感叹于它依托半导体技术在新型显示行业实现的跨越式发展和丰硕积淀,也见识到了其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所谓“远”,我目睹了瑶海区整个信息技术产业链的未来布局和规划,在这个“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的时代,瑶海紧跟AI新风向,着力打造东部新中心,立足于老城区的特殊交通区位和家具市场,结合其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家居,将会成为合肥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
此行归去,我会做好“青春瑶海合伙人”,及时跟进瑶海区的产业发展,和身边的同学多宣传瑶海区的发展概况和人才引进相关策略,将瑶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短短一周时间,我们与瑶海区相知相遇,从熟悉的陌生到相识相知,瑶海区带给我们的是时代变迁中的转型智慧,是历史沿革中的人文建筑,是互联互通中的智慧城市,是老工业区的蜕变征程。瑶海,作为东部新中心的明珠在新时代的潮流中熠熠生辉。
选拔之初,期待已久。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团委发布瑶海实践团队员招募,我便持续关注并积极报名。我的家乡是安徽铜陵,亦是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城市,面临着严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考验。而瑶海区作为老工业区转型的典型样本,我希望作为一名学习者学习瑶海的建设发展智慧为家乡汲取宝贵的经验。同时,作为每年都往返合肥市的安徽人,我也渴望用自己的双眼见证第二家乡的变迁。
实践之行,满载而归。七天里,我们参访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研究阵地、中国科大和行知学校、社区和老工业区改造文旅街区......边走边悟,皆是收获。我们将持续打磨调研报告,总结实践成果,多元化多渠道宣传瑶海,履行“青春瑶海合伙人”的职责。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合肥市,也是第一次深入地探索瑶海区的实际发展,了解瑶海区的战略蓝图。虽然此行只有短短七天,但深深感受到了工业老区历经厚重的工业历史沉淀,洗尽铅华,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经”,以“生态环境修复”为“纬”,以“城市改造更新”为“轴”,瑶海区将传统的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城市改造的更新相融合,为工业老区的改造升级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合肥样板,也让我看到了“千城千面”应有的样貌。
同时,瑶海区的城市更新依旧秉持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通过深入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扎根提供了优渥的土壤。
作为传播学学生,我希望在未来瑶海能够更进一步利用好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加强媒体矩阵的建设,从优渥的历史土壤里汲取养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与城市品牌。未来,我也非常希望瑶海区不仅在科技、教育领域熠熠生辉,也能在舆论场上打造出一张闪亮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北大学子游瑶海,庐州风光入梦来。重返家乡,看到故土换新颜,在城市更新的号角下,合肥钢铁厂、安徽纺织厂、无线电二厂和安徽拖拉机厂等熟悉的厂名和品牌,“瑶”身一变,成为了新时代里瑶海文旅新地标,岁月沉淀下的工业记忆,在这片热土上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去诉说着瑶海的前世今生,OB欧宝不仅保留了老工业厂房给人们的社会归属感,更是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辨识度。我们乘坐时光缆车空中遨游,俯瞰二十埠河畔人间烟火气;我们亲自书写许愿牌,寄托对未来生活、未来瑶海的美好远景......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绣带”,瑶海区凭实力探索出了一条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之路!
不仅如此,“科里科气”已成为瑶海区的新代名词。在这里,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产业园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厂房车间里数字化的机器人按部就班地运转,支撑着瑶海区一步步地向科创名城迈进,几十载锐意创新积累的能量不断迸发。而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更能感受到这超强科技属性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四十多年来只想做好科研这一件事”的坚守,从“实验室”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乐在其中;是无数政府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帮助企业攻坚克难,亲自帮助企业去对接下游客户,让企业在瑶海区找到“家”的感觉,在瑶海区落地生根。
希望今后的我,不仅仅作为调研者、参观者,能够有机会变成建设者、参与者,努力做好“瑶海合伙人”,与瑶海区政府、与更多的新时代青年们,写意瑶海,共书河畔之城新篇章!
在这七天里,我有幸受邀参观了合肥市瑶海区,此次参观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对于瑶海区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深切感受到了瑶海区改革带来的变化。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瑶海区转型升级的众多成果,如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这些成果体现了瑶海区在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也了解到了瑶海区在改革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这些都为瑶海区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我认识到瑶海区作为老工业区改革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老工业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老工业区,推动其转型升级,能够大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然而,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瑶海区在改革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例如,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升级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来改进。总之,此次参观学习让我对瑶海区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改革、为合肥,为瑶海区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我将继续关注瑶海区的改革和发展,为瑶海区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 OB欧宝·(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5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