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红砖墙上镌刻着服饰品牌的烫金标识,缝纫机的嗡鸣与咖啡拉花的轻响在挑高空间里交响,这一幕在位于南宁路25号——始建于1958年的青岛服装二十五厂老厂房中上演。这座承载着60余年工业荣光的建筑,如今悄然以“设计宇宙”的孵化器身份焕新重启,不仅成为近百位新锐设计师成名前的培育基地,更以行业先锋姿态,重构时尚产业生态链。
走进“设计宇宙”,仿佛踏入一座流动的美术馆。青岛服装二十五厂始建于1958年,曾以工装制作闻名全国,鼎盛时期年产服装超百万件。随着产业升级,2016年生产线平方米的厂房一度闲置。在市北区工信局的指导下,“时尚汇”服装产业孵化器联合青岛本土设计团队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与工业元素的同时,为其注入时尚基因。
带着“让所有人都穿上好设计”的美好愿景,“设计宇宙”汇集了300个全球独立设计师品牌和700位主力中国市场买手。“我们刻意保留了部分车间的缝纫机桌台和木门,让历史与当代设计展开对话。”园区运营负责人江世祥介绍,改造过程中发现的1978年生产日志、老式缝纫机零件等,均被制成艺术展品陈列于空间节点。
步入园区,工业遗存与现代设计的碰撞随处可见。“对我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地方。”江世祥告诉记者,这座老厂房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缝纫机的‘哒哒’回响声,萦绕在妈妈的青春中和我的童年里。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中午吃饭、晚上放学都会来这里。这个咖啡桌,以前就是我趴着睡午觉的缝纫工作台。”江世祥说。
“现在,这里不仅是咖啡厅,更是年轻设计师的孵化器。OB欧宝”江世祥表示,通过秀场直播、艺术沙龙,老城区的历史建筑正被注入新鲜创意血液。“老厂房里保留下来的,不仅是缝纫机,更是中国职业工装40年的技术积淀。”江世祥指着墙上1994年质检档案做成的装饰品说道,那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庄正”品牌每季送检服装均超国标的严苛标准。如今,这些品质基因正转化为入驻品牌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当缝纫机的节奏演变为创意产业的脉搏,这座城市的“时尚之心”,正随着老厂房的钢筋骨架一同向上生长。这里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在店内各个角落展示,从服装到配饰,每一件都透露着匠心独运。园区独创的“咖啡厅社交+产业链对接”模式,正催生独特的创意生态。
“老厂房的层高和采光特别适合服装创作,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产业链‘活水’。”新锐设计师、KELLY.by.DF国风品牌主理人董芳表示,其团队通过园区提供的高端版样缝制团队,将国潮新中式元素融入高定时装,部分时尚单品售价突破万元仍供不应求。
“我们整合了岛城服装行业的各类资源,包括生产工厂、相关数据等。比如生产棒球帽,我们可以在胶州李哥庄制帽小镇找到最优质的生产商,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设计师只需在平台上选择喜欢的款式,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和logo,就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这样,设计师不仅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还能在保持设计感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江世祥说。
南宁路25号“设计宇宙”不仅是一次空间再造,更是青岛纺织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为全国的老服装企业转型提供了“青岛解法”。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四层建筑正以“咖啡厅+产业平台+秀场”的复合业态,书写青岛工业遗产活化与时尚产业升级的双重篇章。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家门口的“小事”,也是城市发展的“大事”。自城市更新建设启动以来,三年时间青岛共计改造老旧小区1224个、2928万平方米...[详细]
“菜园子”劳作体验、浪费饭菜上“黑榜”……杜绝舌尖浪费青岛企业“出大招”
提着鸡蛋上门推销,上百位老人被骗!青岛检察机关提醒:老年人谨记“三不”
青岛今天多云转阴有雨夹雪转小到中雪局部大雪,市区最高气温7℃,最低气温2℃
刚刚预报!青岛的雪,马上就到!下的时间…对打工人太不友好,说好的中到大雪、局部暴雪,被这里承包
Copyright © 2002-2024 OB欧宝·(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5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