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里,走进垣曲县英言镇部分村落,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曲。在当地党委政府“党建+产业”模式的精准发力下,昔日的农闲时光已化作“黄金档期”,特色加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织就一张张覆盖全镇的富民增收网。
在柏底村标准化服装加工车间,密集的缝纫机声响彻整个厂房,20余名女工正专注地操作设备,精美的布料在指尖流转成衣。从精确裁剪到细致锁边,从平整熨烫到严格质检,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工业化管理的严谨。“现在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村民王女士边说边展示刚完成的成衣。与之相邻的永波箱包加工店,村民将现代设计元素OB欧宝江南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真皮公文包、时尚旅行箱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
目光转向马湾村,这里正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双城记”。淑萍手套加工厂内,智能化缝纫设备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得益彰,工人们制作的劳保、保暖、防风手套已与3家外地公司建立长期供货协议。隔壁的穿戴甲创意工坊内,“90后”设计师小张带领团队将传统美甲技艺升级。抖音直播间里,镶嵌着水钻的国潮风穿戴甲甫一上架便被抢购一空。这两个工坊不仅解决了马湾村80余名妇女的就业问题,更培育出不少乡村“网红”带货能手。
赵寨村恒强水晶灯饰车间则是另一番景象。水晶珠帘制作区,56岁的李女士手指翻飞,晶莹剔透的水晶珠便被串成璀璨的灯饰。“这些都要送到北京的婚庆公司呢!”她骄傲地说。通过“家工厂”模式,这家工坊与6家婚庆公司建立直供渠道,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生机。
行走在英言镇,缝纫机的嗒嗒声与村民的笑语构成最动人的振兴协奏曲。这里没有大型厂房,却藏着乡村振兴的“微缩密码”:基层党组织化身“产业红娘”,将留守妇女的针线活、老匠人的手艺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让“家门口就业”不再是口号。
从柏底村标准化制衣车间里指尖翻飞的女工,到马湾村的直播间侃侃而谈的“网红主播”,传统农妇在党建赋能的产业链中找到了自身价值。
最令人触动的是,这些“小而美”的作坊并未止步于代工经济。据悉,下一步,当地将以党建串联起“技术培训+品牌孵化+电商赋能”的全链条,让更多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不难看出,这座山城小镇正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书写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 记者 刘凯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 2002-2024 OB欧宝·(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5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