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柳疃丝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据记载,清末民初,柳疃丝绸发展到鼎盛时期,织机两万余台,从事OB欧宝app下载织绸和贸易的有十万余人,有“日上市三千六百匹神绸之说。时至今日,提起柳疃,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仍是绚烂的丝绸文化。近日,记者走进柳疃镇的“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探寻5处历史建筑及部分年代感十足的老厂房,感受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是由昌邑市华信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信丝绸,其前身为昌邑丝织二厂)部分老厂房改造而来。厂区的历史建筑为到访者提供了解老厂和柳疃丝绸历史的具体途径。
华信丝绸手工木机作坊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厂区年代最久的房子。“因为它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房屋结构为半屋,所以冬暖夏凉,空气湿度大,能让织出的丝线不易断掉。”华信丝绸董事长李华光介绍。2019年时,半屋地面填平,改造成为“半屋伴读”乡村书房。当茅草房顶与书本纸张相望,老厂房的椽檩便成了漂浮在光阴里的书签。
“年代记忆”博物馆原为华信丝绸纺丝车间,里面的展陈实物讲述了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丝绸的海上神话与红色传奇,旧家具更是让人穿越时空,一下回到上世纪80年代。路过华信丝绸综合办公室,仿佛能看见当时人们忙碌办公的场景。华信丝绸职工食堂礼堂现为丝绸生活用品集合店,摆满了当下受欢迎的丝绸产品。李华光感慨,干一行、爱一行,那个年代一旦进厂便是一辈子的事,许多员工在这工作几十年,甚至还会让自己的孩子进厂。华信丝绸是昌邑市建厂最早的企业之一,从1952年的互助组到生产合作社、丝织工厂直至现代化公司,在柳疃人民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厂子辉煌时期,有幼儿园、卫生室、食堂等,几乎可以满足员工及家属的所有生活所需。”李华光说。
园区西侧的一排厂房是昌邑市历史建筑华信丝绸锯齿厂房,共13跨,用当地方言叫“13牙”,因空中俯瞰整体像一排锯齿而得名。锯齿厂房外观独特,内部也大有讲究。窗户均在北边,而且在厂房上部,“光从北面照进厂房,比较柔和,不背光,方便工人发现丝绸上的瑕疵。”李华光介绍,现在利用厂房顶部的斜面,安装光伏发电,可满足园区用电,余量并入电网,锯齿厂房内部现为非遗工坊,参观者可在此近距离感受丝绸文化之美和砚文化的独特之处。
华信丝绸始于现厂区北边的高隆盛村,从小龙河畔到元宝湾,再到现址,丝绸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老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曾经的机修车间是如今的丝绸工业历史展馆,李华光饶有兴致地介绍着皮带车床、牛头刨床、18车床等老车床的特点。建于1969年的机修车间是昌邑丝织二厂最早的母车间,里面的机器均为通用机械,制造了全厂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丝织专用设备。
机修车间一旁的发电机房现在看起来虽“其貌不扬”,但在当时,它发出了柳疃镇的第一度电,点亮了镇上第一盏灯。
配件库基本保留了原有的样貌,内部存放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通用纺织配件器材,建筑材料采用了昌邑碳化砖厂的第一批碳化砖。而有关碳化砖,李华光还讲了个小故事,他说:“刚建成时,有人调侃‘碳化砖似桃酥,桃酥似碳化砖’,意指碳化砖不耐用,但时过境迁,库房依旧坚固,这种无稽之谈也就不攻自破了。”
如今,老厂区华丽变身为丝路绸语创意园,将丝绸历史变迁、现代文化创意等多元素融于一身,打造文化展示、创意孵化、休闲娱乐“三大板块”,在留住厚重的历史风貌和气息的同时,赋予丝绸历史文化新时代内涵。
漫步园区,重温厚重的丝绸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倾听岁月匆匆的足音,从轰鸣的厂房到安静的展馆,华信丝绸的老建筑群穿越时空,成为城市工业文明的生动注解。
Copyright © 2002-2024 OB欧宝·(CHINA)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 备案号:渝ICP备2022005106号-1